欢迎访问通辽市妇幼保健医院官方网站 门诊时间(无假日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妇产科普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丨发言摘登(上)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9/20 9:04:48来源:本站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丨发言摘登(上)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举行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9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20余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负责人作了协商交流。现将部分发言摘录整理如下。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图片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

图片



围绕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全国政协民宗委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同志进行座谈研讨,同时商请12个省区市政协民宗委开展协同调研,联系57位委员和专家提供书面材料。7月底,我带领全国政协调研组到西藏,进一步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研讨。


调研座谈中,我们深深感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调研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影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有关地方、部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夯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史等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根据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特点,面向重点群体,建立分众化宣传教育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持续宣传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感人故事、边疆群众到内地学有所得、成功就业创业的励志故事、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不断激发各民族互嵌互融、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二、坚持慎重稳进、守正创新,构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适当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合作,推动民族地区更深度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完善流动人员流出地流入地两头对接等工作机制,支持民族地区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鼓励引导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推动各民族心灵相通。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一起做工作。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政/协/委/员/发/言


积极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理念


□陈倩雯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向东中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规模呈明显扩大态势,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的规律和经验,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意义重大。建议:



一是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的理念,让各族群众形成“共同城市市民”的思想认同。指导地方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城市民族工作调查研究、联络协调、困难帮扶、矛盾纠纷应急处理、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交融管理制度,倡导在企业实行岗位交叉、混班工作。指导各地以“尊重、引导、关爱、服务、帮助”为原则,推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共管和基层治理,认同“这里就是自己家”。


二是充分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打通异地医保、就业、升学、婚姻登记等政策堵点。应尽快完善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关系,顺畅渠道。


三是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统筹指导。重点在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牧产品加强产销对接、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等方面予以支持,挖掘更多市场资源、产业资源、企业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群众共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政/协/委/员/发/言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多杰热旦




目前青海有20多万拉面从业人员走出大山创业发展、融入城市生活,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拉面馆近3万家。我专门进行实地调研,邀请省市两级民族、人社、教育、医保等部门负责同志多次座谈,访谈了30多位拉面店老板。归纳了解到的一手情况,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主观上愿闯愿干,但思想观念仍较为保守;另一方面,跨区域政策总体畅通但仍有堵点。由此建议:

一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健全完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在省级层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把产业发展、教育问题、医疗保障、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一体考虑。建立健全选派挂职机制,在务工较集中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设立务工管理工作站,在较为分散、人数不多的城市探索设立巡回工作站,专门负责协助当地开展服务管理工作。

二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统筹内地大城市居住证积分政策,将民族团结贡献等要素纳入积分项目,引导务工少数民族群众遵守流入地政策法规,增强融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到中小城市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金融扶持特殊政策,鼓励以特色产业立足城市发展的少数民族人口更多走向内地中小城市。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政协原主席)




政/协/委/员/发/言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杨洋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全方位嵌入的重要举措。我在云南开展自主调研中发现,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手段载体还不够丰富,宣传引导的“有形有感有效”还需加强。由此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整合相关政策内容,制定关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指导意见,各地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链条。在健全民族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工作中,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为各省(区、市)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提供上位法依据。

二是丰富手段载体。针对现有的“三项计划”等手段载体,定期评选命名一批全国示范基地,对实施较好地方给予奖补。创新拓展新载体,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互嵌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每年命名一批示范社区、学校、单位,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以互嵌为主题的“云社区”、直播间等平台,制播相关网络作品,推动形成互嵌式的网络空间。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国家层面宣传力度,制作一批反映互嵌主题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等,加大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力度;每年选树一批模范典型,在国家级媒体持续推介,同时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全网传播;将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选指标体系,在相关国家级模范表彰评选活动中对开展互嵌式工作的典型予以倾斜,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政/协/委/员/发/言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


杨远艳




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我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自主调研发现的问题,提三方面建议:

一、指导各地探索更多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与各部门工作深度融合,可视可触可执行。应从国家层面研究赋予统一的内涵,在理论体系上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群体分别做好细化阐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更加形象具体、深入人心。

二、人群有分众化特点,不同地区的工作环境也有差异。应差别化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建议国家民委每年适当增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数量。同时,各地区分阶段重点推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要在新形势下对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提出新要求,对民族关系特别和谐、宣传工作积极性高的地方,适当增加优惠政策和各类表彰名额,作为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之一。

三、广泛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各地区各领域牢固树立主线意识,明确工作的方向和分寸。指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通过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实体化、形象化。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副市长)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
0475-8891188

医院地址: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滨河大街与永安路北段
(乘12路车即到)

Copyrights©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辽市妇幼保健医院 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蒙ICP备19005452号-1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设计制作:通辽市妇幼保健医院信息企划科

蒙公网安备 15050202000648号

服务号

通辽市妇科医院公众号
健康·咨询·活动

订阅号

通辽市妇幼保健医院公众号
健康·咨询·活动